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,便带来了一个神秘而深奥的概念:舍利。在佛教教义中,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:“供养佛舍利,乃至芥子许,其福报无边。” 这句话的意思是,供奉佛祖的舍利,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量,其所带来的福报也无限广阔。因此,从古至今,无论是出家修行的僧人,还是虔诚的信徒们,对舍利都抱有极高的敬仰之情,有时甚至达到近乎狂热的崇拜程度。
一些修炼得道的高僧圆寂之后,体内会留下被称为舍利子的结晶,这被佛教徒视为他们修成正果、成佛的有力象征。更为罕见的是,有些被称作“活佛”的高僧逝世后,其肉身竟能长时间保持不腐,被尊称为“全身舍利”或“肉身菩萨”。在佛教信徒眼中,这意味着这位高僧已经脱离尘世,前往西方极乐世界,聆听佛祖的法音。即便在现代社会,这种信仰依然深深影响着许多人。
例如,在江西的一个村庄里,有一家人遵照已故父亲的遗愿,竟然将父亲的遗体制成了木乃伊,然后塑造成泥像,供奉在家中。这个诡异的场景让当地村民感到毛骨悚然,谈及此事时无不避而远之,甚至无人敢踏足那户人家门前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这一切的起因竟然是因为父亲生前立下了一个非凡的愿望——立地成佛!
展开剩余86%1925年10月,在江西上饶的一个农家里,诞生了一个男婴,父母给他取名林观荣。与家族前辈们相似,林观荣成年后也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农民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但与众不同的是,他对佛教有着浓厚且特殊的兴趣。林观荣的家乡座落在灵山脚下,自古以来便是佛教和道教并重的圣地,佛教氛围浓厚,村民们普遍信仰佛教,常常上山听和尚诵经祈福。
从幼年开始,林观荣便频繁前往山上的寺庙,有时模仿僧侣打坐,一坐就是整整一天。成年后,虽然收入不多,但他仍乐于布施寺庙,常常帮和尚们挑水、劈柴,成为寺庙里颇受敬重的人物。寺庙中的和尚们无一不对他竖起大拇指,称赞他的虔诚与善行。
后来,林观荣结婚生子,给儿子取名为林上水,这名字取自《道德经》中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的意境,寓意不争不抢、广结善缘,与佛教的慈悲和谦逊思想不谋而合。岁月流逝,儿子渐渐长大,林观荣对佛教的热忱也越发浓烈,甚至影响到了他的身体反应。
有一天,林观荣从寺庙礼佛回家,妻子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肉菜招待他。可当看到这些荤腥食物时,他突然感到一阵反胃,肚子翻腾,忍不住“哇”地吐了出来,慌忙向妻子摆手示意:“快端走,别让我再看到!”妻子手忙脚乱,不明所以,只能将肉菜撤回。从此以后,林观荣彻底戒除荤食,看到任何肉类都会感到极度反感和恶心。
为了照顾他的饮食,妻子特意准备了两套锅灶,一套专供林观荣做素食,另一套自己和儿子使用。后来,林观荣干脆自己带着粮食和蔬菜去寺庙与和尚共餐。面对丈夫的变化,妻子虽有些无奈,但因她自己也信佛,渐渐选择默许,不再强求。
山上的生活虽然宁静,却充满了诸多不便,尤其是交通问题。崎岖的山路让来往十分困难。林观荣多次往返后,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为何不亲手修筑一条通往山顶的道路呢?虽然经济拮据,他依然开始动手,利用山上的花岗岩一块块凿成台阶,一步步铺设在陡峭的山坡上。经过数年辛勤劳作,他终于修成了一条长达2000阶的台阶路,大大方便了村民和和尚的上下行。
信佛让林观荣多行善事,这似乎让他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。但过于沉迷宗教,他渐渐难以分辨现实与虚幻的界限,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产生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:“既然佛教高僧可以死后成佛,自己为何不能呢?”
上世纪90年代,随着年岁增长,林观荣开始意识到生命的有限,便着手筹备一场特殊的葬礼。他从寺庙和尚那里得知一种名为“缸葬”的独特葬礼形式。缸葬指的是逝者不火化,也不入棺,而是放入一个大陶缸中安葬。传说中,缸底有个小孔,死者的灵魂可通过小孔升天,前往西方极乐世界。且肉身存于缸中能长时间保持不腐,历经1000天后,会转变成佛教中的珍宝——肉身菩萨。
林观荣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儿子林上水,起初他以为父亲是在开玩笑,未曾放在心上。直到父亲一再强调,林上水才明白父亲的坚定决心,开始认真准备。
2000年2月12日,健康的林观荣突发脑血栓,被紧急送医。昏迷近三周后,21天时,他忽然醒来,喊出儿子的名字。林上水含泪陪伴,明白这是父亲的回光返照。林观荣焦急询问缸葬准备情况,儿子保证一切妥当,父亲这才心满意足地闭上眼。
父亲去世后,林上水迅速着手处理丧事。寻找适合的缸极为困难,村里仅找到两个足够大的。缸葬计划遭遇亲戚和村民强烈反对,众人质疑:“人死了应当土葬,放缸里像什么话?”然而林上水坚持父亲遗愿,不顾流言,决定亲自操办。
他为父亲清洁遗体,涂抹石灰,穿上寿衣,并在缸中央放置一方凳,让父亲坐正,双手平放膝上。为了防腐,他用质地上乘的木炭和黄纸填满缸内每个角落。最后用另一口缸倒扣密封,缝隙用桐油和石灰调制的糊状物封闭,确保缸内无氧干燥。
缸葬完成后,林上水邀请村民帮忙将大缸搬入专门搭建的10平方米小屋内。父亲要求在这里安置1000天,之后再进行正式安葬。三年后,林上水按照遗嘱打开缸盖,众人围观,内心既期待又忐忑。打开后,林观荣遗体保存完好,皮肤虽有些发黑,但未腐烂,身体严重脱水,仅局部微湿,呈现出典型木乃伊状态。
村民惊叹不已,私下议论纷纷,“难道林观荣真的成佛了?”林上水长舒一口气,随后请工匠用石膏覆盖遗体,塑成泥像,穿上衣服,恭敬地摆放在堂屋,设案供亲戚祭拜。为了防盗,他还制作了一个小号塑像放置一旁。至于盛尸体的大缸,则被安放在偏房另设香堂。
然而这诡异的场面令村民心生畏惧,没人愿意前来祭拜。时间推移,村民与林家往来逐渐减少,家门日渐冷清。许多人指责林上水不孝,认为他反复折腾让父亲不得安宁;也有人认为他是个孝顺的儿子,尊重父亲遗愿,勇于实践。
对这些评价,林上水毫不在意,他认为自己问心无愧,毕竟只是忠实履行了父亲的最后心愿。至于父亲遗体为何未腐烂,科学上完全可以解释。林上水曾在采访中透露,父亲去世两天后遗体并未僵硬,反而柔软。专家解释,人体死亡24小时内会僵硬,48小时后则会变软。遗体不腐是因为良好的防腐措施,缸内放置的石灰和木炭均具吸湿、防菌、防腐功能,加之缸口封闭严密,形成无氧、干燥、无菌环境,令遗体自然得以保存。
由此看来,所谓“坐缸”只是一种严密防腐处理,只要方法得当,任何人都能成为“肉身菩萨”。追求死后世界的种种幻想,其实相当荒诞。与其痴迷死后的虚无,不如珍惜活着的每一天,做个问心无愧的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慢跑,是这6种疾病的天敌
下一篇:没有了